前一段时间为学院的杂志社写的稿子,大概的内容是介绍了一下自己去年做客运站设计时的一下过程和感悟,虽然有些地方还是欠考虑,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1.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2.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3.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4.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5.png不过觉得自己还是用心写了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正文部分
----------------------------------------------------------------------
“设计”在一个学生的眼里也许往往是模糊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握一些必要的设计要领,更主要的是在我们不断成长变化的知识结构之中,有时很难看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立场,抓住自己的设计意图……也许一个好的学生在自己一生的设计生涯中都很难对此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无数次的回望我们所经历的过程,一次次的阅读我们自己,一次次的寻找我们内心深处的“设计”。
——————————————————————————————
过程中,体味无处不在的精彩
——浅谈从课程设计到个人能力的培养
对课程设计的一点看法 我一直觉得我们本科期间的几个课程设计应该被视为一个培养自我设计能力的过程。就像学校预先在教学任务中规划好的那样,每个阶段的课题有每个阶段需要训练的重点。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培养有一个更加细致且合适的规划。譬如,在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阶段除了方案本身的问题外还可以明晰以下自我培养的问题:
1.我们提出的这个方案它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通过完成这次的设计任务我可以培养自己的哪些能力? 3.这些能力对于我们日后的设计有哪些重要影响? ……
(下文中我将举例说明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有重点的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或设计竞赛中尝试锻炼自己不同的能力,从而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训练培养出一套较为适合自己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这个自我培养的过程也将逐渐成为一种自学模式,它将会在我们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帮助我们更加快速稳定的成长和发展。
拿自己大三时做的这个客运站设计来举个例子。之所以选择了这个设计一是因为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案很好的展现了一个从设计构思到方案表达的过程;二是自己也确实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收获很大。在这里很荣幸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重点阐述一下思维过程:
A.先做一下方案构思前的背景介绍: 客观方面1.课题为客运站,功能上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车辆行人的交通流线布置。 2.有大空间需求,可以在造型和结构方面有所尝试。 3.指导老师鼓励做实验性的课题。如在前沿设计方式方法上有所研究和尝试。
主观方面 1.初步建立nurbs曲面建模思维,想通过一个设计来做一次较成熟的应用。 当时,我在一个工业设计的论坛干了一个多月的版主,了解了很多关于曲面构件的设计方法和建模要领。由于手法比较熟练了,我觉的虽然有难度,但是很值得做一次异形空间尝试。
2.初步了解Grasshopper参数化建模工具,使尝试新的设计思路成为可能。 (关于这个工具的介绍,我会在后文中提到)新的设计思路对大三的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因为我觉得它可以很好的开拓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消化新事物的能力。记得当时看了很多讲解参数化设计理念的资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 “参数化设计,它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非事物本身的形式,形式成为了目的性的副产品。”——《世界建筑WA200809》 这也就说明了在参数化的设计思维里最为核心的内容在于建筑的生成过程和空间逻辑,而不是建筑最终的形态。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的很多设计来说具有普遍的价值。因为从生成逻辑出发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建筑空间需求和功能组合逻辑等方面的思考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内容都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设计过程。
3.前一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基本确立,各方面表达能力比较完善,热情很高,希望自己在此次方案上有所突破。
B.前期思考,确立方案及设计流程: 正像前文提到的,要走参数化设计的路线就要关注建筑空间需求和功能组合逻辑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前期的构思过程中,除了对方案理念的思考以外,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空间的生成逻辑。如何从功能得到空间,这也应当是本次方案中最为重点的问题。
对于设计方法的思考: 通常我们在做一个设计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到最终方案的结果,其中一部分是通过客观条件推敲分析出来的(一般是方案的宏观问题:如大体的方案构思、功能分区等)我们可以称它为设计中的“定量”;还有一部分是由设计者主观臆断的,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一般是较模糊的问题:如流线上人怎么走会更合理等)我们可以称它为“变量”。这些变量的存在导致了我们在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流程和手法下多次设计,所得出的结果却不会完全相同。那么如何更合理的确定一个变量也就成为了我这次的课程设计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我选择的方法是通过动态的参数模型罗列出该变量变化时生成的大量结果,然后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结果参与讨论分析,最终得到一个较合理或综合的结果。
方案构思: 从参数化设计的理念出发,关注建筑功能的内在逻辑,将场地包括建筑内部的主导人流流线形态定义为主要变量,在方案确定完各定量因素后,通过参数模型分析主要变量并生成建筑雏形,然后进一步深化雏形完善各部分功能使用要求。
方案重点: 1、提出一个合理的空间生成逻辑。 2、合理区分设计中的定量与变量,并确定主要变量。 3、在建筑雏形生成阶段,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该方案的在同一优势下的多种可能性,然后综合讨论其优缺点,比较后得到雏形。
方案难点: 分析方案变量所用到的参数模型需要满足其逻辑的合理性并具有很好的可调节性。这对于参数模型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方案优势: 可接触并尝试前沿的设计思想,锻炼控制辅助工具的能力、消化新事物的能力。锻炼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异形空间的控制,有益于在日后的设计中打开思路。
设计流程: 资料收集--场地调研--确定总体布置方案--确定功能分区及体量关系--建立流线分析的参数模型--分析得出建筑雏形--深化雏形--方案表达
C.方案内容简介 基地概况: 该方案位于沈阳奥体中心附近,临近城市南郊,与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相邻。基地附近有城市快速干道,以及环状立交桥,基地西侧与商场相邻,人流比较复杂。
设计理念: 1.人车分流:利用建筑自身形态在剖面上水平划分出上下两个空间,人在上车在下,以此将两股流线明确的划分开,减少流线交错,并留出一定面积的站前广场,缓解周边复杂的人流集散。 2.流线引导:通过流动性的建筑空间形态来引导人流,使基地的主导流线更加明确有秩序。
空间分析: 整个建筑形态由几部分组成,客流部分(包括候车室、售票室、入口台阶和坡道等)也是建筑的主体部分,这部分人流量最大,采用了一种流动感较强的筒状空间。此类空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但是由于其形态十分自由,很难达到对整个形态理性的控制。所以在这部分中,我对空间的生成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设定——先根据人流的分析图得到平面的曲线,然后处于对结构的考虑在截面生成拱,接着通过这些截面上的拱放样出整个筒状的形态。而在整个过程中,我试图通过参数模型对流线以及空间形态进行了多次生成、筛选、对比和分析,最终确定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空间形态。这个形态也就是这个建筑的参数雏形;
辅助部分(办公部分等)的设计主要根据主体空间的形态,以依附、协调为原则进行设计,期间考虑了完善建筑功能需求和保持建筑整体性的问题;
站场部分(停车位、发车位等)的设计则较为简洁,位于半地下一层,主体空间下方,使客车流线可以直接接入城市道路,与人流完全分开。为的也是更好的完善功能需求,实现人车分流的理念。
D.过程中的一些感慨 应该说这个设计陪我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反复的过程,期间包括前期的课设,到后期参加竞赛重新布图,再到和很多朋友交流设计的心得,这一次次的反思让我对自己的这段设计过程有了很深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就像方案难点里提到的,这个分析用的参数模型很难找到,很庆幸的是,那时我想到了一种较简单而又实用的平面模型用于分析,这样才让这个设计的整个过程得以完整,没有缺失某一环。很多朋友后来问我,这个为什么要用参数模型分析,它的必然性在哪。我觉得这个必然性是没有的,我仅仅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一些辅助工具实现了自己的意图,至于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用于分析,那一定是有的,这就要发挥众人的创造力了。
软件工具应用的一点心得 由于上述的课程设计提到参数化建模软件的问题,这里也简单说明一下: Sketchup、Moi3D、Grasshopper一路走过来,我对于建模工具的理解有了一个更系统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工具都属于辅助方案设计类的。Sketchup草图大师的能力大家都了解,而Moi3d是我目前遇见的最简洁的nurbs曲面建模软件,Grasshopper则是目前门槛最低的参数化建模软件。它们的共性是界面都很人性化,操作便捷,程序框架简单。这样就节省了大量使用者用于熟悉软件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腾出给了研究方案本身的问题。当然他们各自也有各自不同的建模思维:Sketchup基本上是基于直线推拉变化的建模。虽然它也可以做复杂的曲面,但其曲面边缘的衔接问题,以及成型后的修改问题都远不及nurbs曲面建模工具来的便捷。Moi3D是这样一个nurbs曲面建模工具,基本的建模思维是通过控制点来控制曲线,再通过控制曲线来放样出曲面。从建模的流程上讲Sketchup和Moi3D都属于一步步操作的线性建模,就是有历史记录可以一步步撤销的。而Grasshopper则完全是一种动态的逻辑建模,设计者通过设计一套模型的生成的逻辑(类似于程序脚本),然后由Grasshopper自动生成这个模型,而当逻辑式中的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时,这个模型也会在平台中自动发生对应的变化。上述的这个课程设计,正是借助了它动态建模,变量参数可调节的优势实现了对方案雏形的大量生成从而筛选。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想用好一个软件确实需要“内功”,也就对设计较深的理解。每个软件都是有自己的局限的,太过依赖了总会出问题,就如Sketchup来说,我承认它对于我们的价值是客观的,但是我们也需要了解,长时间盯着一个具象的模型会剥夺我们的想象力。软件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做设计,但它是不会教我们做设计的。
对于学生时代个人能力培养的思考 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认为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我们的设计是脱不开关系的。从课设到竞赛,从个人到团队这些都是一个能力成长的过程。规划好了这个过程,我们能从中感悟到的会更多,不仅仅是在设计方面,更会有很多对于人生体会。毕竟,学生时代是我们逐渐步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只有我们认识自己了,树立好了良好的原则与志向,才能更好从事以后的工作,担负起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所以建筑设计的课程不完全在课程里,很大程度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各种经历里,在于我们所憧憬的美好未来里……
过程中,我们体味无处不在的精彩……
2010-4-15
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