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参数化建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265|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得体会] 浅谈从课程设计到个人能力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m
发表于 2010-7-2 21:4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一段时间为学院的杂志社写的稿子,大概的内容是介绍了一下自己去年做客运站设计时的一下过程和感悟,虽然有些地方还是欠考虑,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1.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2.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3.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4.pngfile:///C:/DOCUME%7E1/Lofts.01/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5.png不过觉得自己还是用心写了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正文部分
----------------------------------------------------------------------
“设计”在一个学生的眼里也许往往是模糊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握一些必要的设计要领,更主要的是在我们不断成长变化的知识结构之中,有时很难看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立场,抓住自己的设计意图……也许一个好的学生在自己一生的设计生涯中都很难对此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无数次的回望我们所经历的过程,一次次的阅读我们自己,一次次的寻找我们内心深处的“设计”。


——————————————————————————————

过程中,体味无处不在的精彩

——浅谈从课程设计到个人能力的培养


对课程设计的一点看法
我一直觉得我们本科期间的几个课程设计应该被视为一个培养自我设计能力的过程。就像学校预先在教学任务中规划好的那样,每个阶段的课题有每个阶段需要训练的重点。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培养有一个更加细致且合适的规划。譬如,在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阶段除了方案本身的问题外还可以明晰以下自我培养的问题:

1.我们提出的这个方案它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通过完成这次的设计任务我可以培养自己的哪些能力?
3.这些能力对于我们日后的设计有哪些重要影响?
……


(下文中我将举例说明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有重点的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或设计竞赛中尝试锻炼自己不同的能力,从而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训练培养出一套较为适合自己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这个自我培养的过程也将逐渐成为一种自学模式,它将会在我们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帮助我们更加快速稳定的成长和发展。


拿自己大三时做的这个客运站设计来举个例子。之所以选择了这个设计一是因为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案很好的展现了一个从设计构思到方案表达的过程;二是自己也确实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收获很大。在这里很荣幸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重点阐述一下思维过程:

A.先做一下方案构思前的背景介绍:
客观方面
1.课题为客运站,功能上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车辆行人的交通流线布置。
2.有大空间需求,可以在造型和结构方面有所尝试。
3.指导老师鼓励做实验性的课题。如在前沿设计方式方法上有所研究和尝试。

主观方面
1.初步建立nurbs曲面建模思维,想通过一个设计来做一次较成熟的应用。
当时,我在一个工业设计的论坛干了一个多月的版主,了解了很多关于曲面构件的设计方法和建模要领。由于手法比较熟练了,我觉的虽然有难度,但是很值得做一次异形空间尝试。

2.初步了解Grasshopper参数化建模工具,使尝试新的设计思路成为可能。
(关于这个工具的介绍,我会在后文中提到)新的设计思路对大三的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因为我觉得它可以很好的开拓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消化新事物的能力。记得当时看了很多讲解参数化设计理念的资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
“参数化设计,它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非事物本身的形式,形式成为了目的性的副产品。”——《世界建筑WA200809》
这也就说明了在参数化的设计思维里最为核心的内容在于建筑的生成过程和空间逻辑,而不是建筑最终的形态。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的很多设计来说具有普遍的价值。因为从生成逻辑出发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建筑空间需求和功能组合逻辑等方面的思考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内容都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设计过程。

3.前一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基本确立,各方面表达能力比较完善,热情很高,希望自己在此次方案上有所突破。


B.前期思考,确立方案及设计流程:
正像前文提到的,要走参数化设计的路线就要关注建筑空间需求和功能组合逻辑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前期的构思过程中,除了对方案理念的思考以外,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空间的生成逻辑。如何从功能得到空间,这也应当是本次方案中最为重点的问题。


对于设计方法的思考:
通常我们在做一个设计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到最终方案的结果,其中一部分是通过客观条件推敲分析出来的(一般是方案的宏观问题:如大体的方案构思、功能分区等)我们可以称它为设计中的“定量”;还有一部分是由设计者主观臆断的,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一般是较模糊的问题:如流线上人怎么走会更合理等)我们可以称它为“变量”。这些变量的存在导致了我们在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流程和手法下多次设计,所得出的结果却不会完全相同。那么如何更合理的确定一个变量也就成为了我这次的课程设计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我选择的方法是通过动态的参数模型罗列出该变量变化时生成的大量结果,然后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结果参与讨论分析,最终得到一个较合理或综合的结果。


方案构思:
从参数化设计的理念出发,关注建筑功能的内在逻辑,将场地包括建筑内部的主导人流流线形态定义为主要变量,在方案确定完各定量因素后,通过参数模型分析主要变量并生成建筑雏形,然后进一步深化雏形完善各部分功能使用要求。

方案重点:
1、提出一个合理的空间生成逻辑。
2、合理区分设计中的定量与变量,并确定主要变量。
3、在建筑雏形生成阶段,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该方案的在同一优势下的多种可能性,然后综合讨论其优缺点,比较后得到雏形。

方案难点:
分析方案变量所用到的参数模型需要满足其逻辑的合理性并具有很好的可调节性。这对于参数模型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方案优势:
可接触并尝试前沿的设计思想,锻炼控制辅助工具的能力、消化新事物的能力。锻炼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异形空间的控制,有益于在日后的设计中打开思路。

设计流程:
资料收集--场地调研--确定总体布置方案--确定功能分区及体量关系--建立流线分析的参数模型--分析得出建筑雏形--深化雏形--方案表达


C.方案内容简介
基地概况:
该方案位于沈阳奥体中心附近,临近城市南郊,与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相邻。基地附近有城市快速干道,以及环状立交桥,基地西侧与商场相邻,人流比较复杂。

设计理念:
1.人车分流:利用建筑自身形态在剖面上水平划分出上下两个空间,人在上车在下,以此将两股流线明确的划分开,减少流线交错,并留出一定面积的站前广场,缓解周边复杂的人流集散。
2.流线引导:通过流动性的建筑空间形态来引导人流,使基地的主导流线更加明确有秩序。

空间分析:
整个建筑形态由几部分组成,客流部分(包括候车室、售票室、入口台阶和坡道等)也是建筑的主体部分,这部分人流量最大,采用了一种流动感较强的筒状空间。此类空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但是由于其形态十分自由,很难达到对整个形态理性的控制。所以在这部分中,我对空间的生成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设定——先根据人流的分析图得到平面的曲线,然后处于对结构的考虑在截面生成拱,接着通过这些截面上的拱放样出整个筒状的形态。而在整个过程中,我试图通过参数模型对流线以及空间形态进行了多次生成、筛选、对比和分析,最终确定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空间形态。这个形态也就是这个建筑的参数雏形;

辅助部分(办公部分等)的设计主要根据主体空间的形态,以依附、协调为原则进行设计,期间考虑了完善建筑功能需求和保持建筑整体性的问题;

站场部分(停车位、发车位等)的设计则较为简洁,位于半地下一层,主体空间下方,使客车流线可以直接接入城市道路,与人流完全分开。为的也是更好的完善功能需求,实现人车分流的理念。

D.过程中的一些感慨
应该说这个设计陪我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反复的过程,期间包括前期的课设,到后期参加竞赛重新布图,再到和很多朋友交流设计的心得,这一次次的反思让我对自己的这段设计过程有了很深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就像方案难点里提到的,这个分析用的参数模型很难找到,很庆幸的是,那时我想到了一种较简单而又实用的平面模型用于分析,这样才让这个设计的整个过程得以完整,没有缺失某一环。很多朋友后来问我,这个为什么要用参数模型分析,它的必然性在哪。我觉得这个必然性是没有的,我仅仅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一些辅助工具实现了自己的意图,至于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用于分析,那一定是有的,这就要发挥众人的创造力了。


软件工具应用的一点心得
由于上述的课程设计提到参数化建模软件的问题,这里也简单说明一下:
Sketchup、Moi3D、Grasshopper一路走过来,我对于建模工具的理解有了一个更系统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工具都属于辅助方案设计类的。Sketchup草图大师的能力大家都了解,而Moi3d是我目前遇见的最简洁的nurbs曲面建模软件,Grasshopper则是目前门槛最低的参数化建模软件。它们的共性是界面都很人性化,操作便捷,程序框架简单。这样就节省了大量使用者用于熟悉软件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腾出给了研究方案本身的问题。当然他们各自也有各自不同的建模思维:Sketchup基本上是基于直线推拉变化的建模。虽然它也可以做复杂的曲面,但其曲面边缘的衔接问题,以及成型后的修改问题都远不及nurbs曲面建模工具来的便捷。Moi3D是这样一个nurbs曲面建模工具,基本的建模思维是通过控制点来控制曲线,再通过控制曲线来放样出曲面。从建模的流程上讲Sketchup和Moi3D都属于一步步操作的线性建模,就是有历史记录可以一步步撤销的。而Grasshopper则完全是一种动态的逻辑建模,设计者通过设计一套模型的生成的逻辑(类似于程序脚本),然后由Grasshopper自动生成这个模型,而当逻辑式中的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时,这个模型也会在平台中自动发生对应的变化。上述的这个课程设计,正是借助了它动态建模,变量参数可调节的优势实现了对方案雏形的大量生成从而筛选。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想用好一个软件确实需要“内功”,也就对设计较深的理解。每个软件都是有自己的局限的,太过依赖了总会出问题,就如Sketchup来说,我承认它对于我们的价值是客观的,但是我们也需要了解,长时间盯着一个具象的模型会剥夺我们的想象力。软件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做设计,但它是不会教我们做设计的。


对于学生时代个人能力培养的思考
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认为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我们的设计是脱不开关系的。从课设到竞赛,从个人到团队这些都是一个能力成长的过程。规划好了这个过程,我们能从中感悟到的会更多,不仅仅是在设计方面,更会有很多对于人生体会。毕竟,学生时代是我们逐渐步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只有我们认识自己了,树立好了良好的原则与志向,才能更好从事以后的工作,担负起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所以建筑设计的课程不完全在课程里,很大程度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于我们从小到大的各种经历里,在于我们所憧憬的美好未来里……


过程中,我们体味无处不在的精彩……




2010-4-15
凌晨



评分

参与人数 1强度 +1 照度 +3 收起 理由
s.k. + 1 + 3 看到你以前写的文字了,很真挚,这么好的文 ...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4 分享分享
2m
发表于 2010-7-2 22:25:24 | 只看该作者
恩,很精彩,记得当年在moi论坛上看到那个客运站,就像在nurbs的海洋中看到了一盏明灯~~
3m
发表于 2010-7-2 22:32:53 | 只看该作者
阐述出很明确意图,并一直能贯彻下去,难得
4m
发表于 2010-7-2 23:22:29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感悟很深。。。。
5m
发表于 2010-7-2 23:23: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那个设计,形式上作为大三竞赛作品无论是思路还是形体还是gh过程还是排版,都非常棒。楼主写的个人心得,看得出也是用心总结的,回想起自己当年学生时代参加竞赛还基本是图版+电脑的时代,还真是觉得时光如白驹过隙。

顺便提一下,看了楼主那个方案,功能内容极为简单,(是任务书就这么简单还是你用su的方式给归纳简单了?),比前年的一注考题汽车站还要简单许多。现在我的问题来了,简单的设计内容,和复杂的构建模式(你不能说你这个比基本的框架结构更简单吧?)之间的那一点点的“矛盾”,能说得上是正常的么?抑或是参数化带来的副产品?国外很多设计师做的中小型实施的参数化设计,建构过程都很简洁,而且我总结他们都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抓住一个核心思路做足,形式和内容但求协调而不求全,倒是反而往往最终成果让人感觉事半功倍。

当然,以上都是吹毛求疵而已,楼主对ncf的贡献有目共睹,我那肤浅的表扬也不会增其万一。
6m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07:41:3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architc大哥的支持,关于设计内容与构建模式的问题自己也确实有考虑过,我觉得这个的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我当时的立场是希望能锻炼自己。如实,这个任务书很简单(想到自己的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都很直接),所以我希望能在这个课设中在自己没有尝试过的方面给自己增加难度。呵呵,所以虽然“矛盾”了,但却很适合自己。(这个仅仅是我自己选择这么做的原因,希望不会被理解成这个建筑为什么要这个样子的借口)
7m
发表于 2010-7-3 15:24:2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楼主提供了一些可以思考的方面
共同进步
8m
发表于 2010-7-3 20:34:56 | 只看该作者
看完Sky的文章,感到了你对自己那段创作历程深深的情感。
能有所感、有所得确是一大幸事。
对于宝贵的学生时代来说,可以摒弃很多现实的因素做自己的设计,
这样的机会能被把握住,是要恭喜你的!

对比自己的那段学生时光,虽也不能说是懵懂与迷茫,
但受设计工具的影响确实远没有现在这么大。
拨开表象看本质,建筑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启发(年轻的)建筑师的“建筑思想”,
不管将来的从业道路如何曲折,社会接受度和实现度是高是低,
一名建筑师内心所坚持的自己的建筑思想,是贯穿他职业生涯的那根“轴线”。
而这思想,正是从学生时代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虽然目前国内的建筑学教育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每代人中总有坚持自己信念的人在默默地耕耘劳作,
学习环境的改善、丰富信息的传递、有效的交流碰撞让更多的有心人从中获益、从中成长,
无论是老师、学生和从业建筑师,也都会在建筑学教育的过程中付出与得到。

做一个有心人,机遇就不会和你错过。
9m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22:21:5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Line大哥的支持!{:3_57:}
10m
发表于 2010-7-5 17:18:20 | 只看该作者
精辟的分析,最近也想写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就设计而言,如果没有见过某个东西或者没有尝试着做一个东西,是很难培养起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活跃性。甚至还使得自己的动手能力越发的受到限制。启发想象力的方法应该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吧。——Just do it
11m
发表于 2010-7-5 17:20:1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喜欢这类的自我总结啊,看来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还是有人能够坚持脚踏实地的,令我非常佩服和高兴。

我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浅见:

按照楼主所总结的内容,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坚持下去,一定可以学得到非常,非常扎实的建筑设计知识。
但也正因为太过扎实了,可能会忽略对创新的培养。建筑学作为实践性的学科,实际的知识积累非常重要,我想此类的知识很大一部分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积累;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新人来说,机会是比较少的,范围也不多。

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应该在学生时代应该更多地去探索一些“不可能”的东西,之所以是不可能,就是要我们跳出框子想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大陆的教育所欠缺的。学生时代我们可以承受得住失败,并不能保证每次的创新都能得到进步的结果,但是创新为我们的进步提供的可能,起码是有了“可能”。

如参数化的应用可以为造型型甚至是空间关系等深层次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我们也可以探索建筑对于她所处的当时当地环境德“新”的意义;设计的新方法,也就是思考、逻辑的新过程,这个比较笼统,我也只是只能提个说法而已……

以上的观点,可能是我受外国模式的影响较多,至今比较困惑的我的就是,到底能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兼得创新与实际基础?如果可以,那要怎样做?
12m
发表于 2010-7-6 15:16:46 | 只看该作者
高手,学习中
13m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9:32:21 | 只看该作者
11# camphor

很赞同camphor的观点。对于创新与实际基础的问题自己也有过思考,个人的观点是我们需要准确的判断问题性质(分析力),然后对此提出独立的解决方式(创造力)。这两种能力对设计而言是很基础的。如果这两者学生阶段培养起来的话,应该以后可以做到概念设计中有实际价值,实际方案中有创新点。对于我们的课设,我想只要我们的创新是建立在对一些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上的,这种尝试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基础,至于我们如何走向社会的方案是否实际可行。感觉这是每个设计师的社会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学生时代不要让自己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悲剧了,毕竟在未来我们要思考的、要做额东西会更多。
14m
发表于 2010-7-20 23:43:10 | 只看该作者
學習了~~ ~~
15m
发表于 2010-9-18 17:02:5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老师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
16m
发表于 2010-10-28 20:38:05 | 只看该作者
sky你好,慕名而来,作为你的同校学弟,感觉钦佩之至。前些日子有幸参加798的开幕式,第一次接触参数化设计,很感兴趣。看过你的作品,感觉特有意思!我现在正读大三,也想尝试这种新的设计方式,却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向学长你求教,望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另外,NCF该如何运用,还请赐教^^
17m
发表于 2010-10-28 20:40:08 | 只看该作者
13# skywoolf
sky你好,慕名而来,作为你的同校学弟,感觉钦佩之至。前些日子有幸参加798的开幕式,第一次接触参数化设计,很感兴趣。看过你的作品,感觉特有意思!我现在正读大三,也想尝试这种新的设计方式,却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向学长你求教,望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另外,NCF该如何运用,还请赐教^^
18m
发表于 2010-12-12 23:13: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感觉上了一堂课 谢谢楼主分享
19m
发表于 2011-3-27 22:19:5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分享。
20m
发表于 2011-3-27 23:18:1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小黑屋|手机版|NCF参数化建筑论坛 ( 浙ICP备2020044100号-2 )    辽公网安备21021102000973号

GMT+8, 2024-11-24 23:46 , Processed in 0.0687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